同方股份这只曾经的科技“大拿”,现在有点像被封印了实力的潜力股。想当年,那可是风光无限,背靠清华大学这棵“大树”,还有中核集团的资源加持,妥妥的科技“国家队”成员,怎么就陷入现在这业绩起伏、股价低迷的“泥沼”了呢?咱一起来扒一扒,再看看它能不能上演一场华丽的逆袭!
先来说说它为啥陷入困境。管理层频繁“换帅”。2024年财务总监因为违规被处罚后拍拍屁股走人,2025年2月总裁也辞职不干了。新管理层虽然喊出了“新能源 + AI”的战略口号,但执行起来就像没头的苍蝇,还没个稳定的体系。之前投了10亿元搞AI眼镜项目,结果就像石沉大海,说没就没了,这战略定力简直弱爆了!而且作为中核集团控股的企业,决策机制也有点“水土不服”,行政化思维严重,导致业务调整衔接不上。就拿2024年剥离计算机硬件业务来说,结果营收直接同比下滑48.36%,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挖坑嘛!技术转化这块也是“拖后腿”。明明有清华大学的“神助攻”,研发投入占比却只有4.1%,比人家科大讯飞低了一大截。专利转化率更是惨不忍睹,不足30%,大量科研成果只能在实验室里“睡大觉”。就像核医疗领域的“布拉格疗法”,虽然有300家医院在用,但商业化收入占比还不到5%,简直浪费了一身的好本事!在产品迭代上也跟不上节奏,同方威视的CT安检系统技术是不错,可市场份额却被海康威视、大华股份这些竞争对手疯狂挤压,2024年市占率降到12%,比2019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,太让人着急了!业务结构也是一团糟,传统业务在萎缩,能源环保板块受政策调整影响,2024年营收同比下降39.93%;智慧城市业务因为地方政府债务压力,新签合同额减少21%。而新兴业务呢,又迟迟培育不起来,AI大模型、核技术应用等领域还在“萌芽”阶段,2024年相关收入仅占总营收的8.7%,毛利率还不足15%,完全带不动公司业绩。
不过,同方股份也不是没机会“逆风翻盘”。新管理层已经开始行动了,2025年3月,和中核新能源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,打算在新能源智慧运维、人工智能应用等领域大干一场,这是要抱紧中核集团的“大腿”,实现资源整合的节奏啊!董事长韩泳江在两会上也提出要聚焦核技术应用产业,打造数字核工业领军者,看来战略方向是要调整了。要想真正破局,管理层得“脱胎换骨”。可以学学中芯国际,从华为、中兴这些大厂引进技术型高管,李成富已经搞了个“人才特区”计划,首批招募300名AI算法工程师,这是个好开头。还要完善激励机制,把管理层薪酬和市值挂钩,要是2025年营收增长20%、净利润转正,核心团队就能拿到2000万股期权奖励,这样大家才有动力好好干!技术转化机制也要创新,和清华大学共建“核技术应用联合实验室”,砸5亿元设立成果转化基金,专门孵化医疗影像AI、核废料处理等技术。还得把技术应用到实际场景中,比如把静态CT技术从安检拓展到工业检测领域,给比亚迪、宁德时代这些大厂提供电池无损检测服务,2024年相关收入增长了127%,效果立竿见影!业务结构也要优化,聚焦“核 + AI”双主线。核技术应用板块要依托中核集团的资源,打造“核医疗 + 核环保 + 核安保”三大支柱,2025年和中核新能源合作开发“核能 + 储能”智慧电站,预计年发电量能提升30%。AI产业生态也不能落下,推出“华知大模型”政务版,在雄安新区落地智慧政务系统,2024年中标金额达5.2亿元;和DeepSeek合作开发核工业专用模型,让核电站运维效率提升40%。另外,资本运作也能助力转型。计划2025年把同方威视独立IPO,估值说不定能达到200亿元,募集资金用来研发AI安检设备。中核集团还打算向国新投资转让10%股权,募集30亿元资金,投入到核技术应用与数字信息产业中。
当然,转型路上也有不少“坑”。技术路线上,AI大模型竞争太激烈了,百度文心一言、阿里通义千问这些“大佬”已经占了先机,同方股份得在垂直领域建立自己的差异化优势,虽然核工业专用模型精度已经达到98.7%,但商业化落地还需要时间。核技术应用也有门槛,核医疗设备要通过NMPA认证,同方股份的质子治疗系统预计2026年才能获批,比竞争对手晚了1 - 2年。市场拓展方面也有瓶颈,安检设备海外收入占比不足15%,和华为、海康威视超过50%的海外收入比起来,差得太远了,得加强“一带一路”市场布局。智慧城市业务还依赖政府订单,2024年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增加到180天,现金流压力山大。
不过,咱们还是可以期待一下同方股份的未来。2025年中报要是AI与核技术应用收入占比突破20%,而且扣非净利润转正,那战略调整就初见成效了。2026年要是质子治疗系统获批、AI芯片量产,就能打开新的增长空间。2027年要是分拆同方威视上市成功,再加上中核集团的资源注入,市值说不定能突破500亿元。
总之,同方股份现在站在“二次创业”的十字路口,有央企资源整合能力、清华大学技术储备和中核集团产业协同这些优势,但市场化机制不足和管理层执行力弱也是短板。要是能通过“混改 + 职业经理人 + 股权激励”重塑治理体系,聚焦“核 + AI”双引擎,说不定过个3 - 5年就能重新回到科技龙头的位置。#热点思辨会#

